绿色发展是饮料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虽然在“双碳目标”的压力下,行业已在推进低碳转型,但中小企业大多未开展低碳减排工作,且对绿色发展仍存在缺乏理解认识、缺乏标准引领、缺乏解决方案、缺乏人才储备的问题,需要采取强化理解认知、标准研制和应用、服务供给能力提升、典型案例培育与改造示范、绿色发展人才培养、绿色产品供给的措施,并开展关键技术、装备与应用场景攻关和推广,以实现碳达峰目标。
一、发展现状
我国现有饮料生产企业约2.3万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不到两千家,行业“十九强”的产量与营业收入均占全行业的近60%,行业集中度较高。行业规上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上市公司等)高度重视绿色发展,并将数字化转型同绿色低碳转型深度融合,开展绿色工厂、绿色矿山升级改造,应用光伏发电、地源热泵等清洁能源,采用新能源汽车、电动非道路移动机械,深入挖掘节水节能潜力、降低能耗水耗,推动低碳减排建设“零碳”工厂、推出“零碳”产品,核算温室气体排放(以下简称碳排放)与碳足迹、发布ESG(可持续发展)报告等。
二、发展思路与主要目标
2.1 形势判研
预计“十五五”时期,饮料行业绿色发展将面临较大的国内外压力,主要源于行业绿色发展现状水平与碳达峰目标的差距,以及国际“塑料公约”对塑料包装的限制与替代要求。
按照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饮料行业要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依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饮料行业要推动绿色低碳改造升级,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但受行业集中度高、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占比小等特点的影响,大部分饮料企业对绿色发展的认识不到位、技术能力较薄弱、人才储备不足、资金投入有限;大中小型企业间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行业整体的绿色发展水平仍相对较低,大量中小企业尚未开展低碳减排工作且数字化水平有限,行业整体绿色低碳转型升级任重道远。
根据塑料国际文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INC)会议成果,在2024年底韩国釜山INC-5会议上将达成关于塑料污染的具有国际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塑料公约”),涉及塑料制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其生产、设计、回收和处理等。塑料是饮料的主要包装材料,也是饮料行业主要的碳排放来源之一,“塑料公约”必然将促使饮料行业全面寻求减塑与替代,同时降低源自包装的碳排放。
2.2 总体思路
以前瞻规划与先进标准引领行业绿色发展,提高全行业对绿色发展的思想认识,增加相关标准供给数量并提高质量,提升专业服务及解决方案供给能力,加强相关专业技术人才与高技能人才培养,通过标杆企业与典型案例示范,推进饮料行业整体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绿色发展。推动饮料行业企业普遍开展绿色工厂建设与改造,建立覆盖范围一、范围二、范围三的碳排放与碳足迹核算体系、试点碳标签;将绿色低碳转型与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紧密结合,满足饮料行业绿色发展所需的数字支撑需求,使饮料行业最终达到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的深度融合。
2.3 主要目标
到“十五五”末,饮料行业大型企业基本完成绿色低碳转型,中型企业普遍制定和实施绿色低碳转型规划,建成绿色工厂(绿色矿山)超过50个;制定一批绿色低碳转型相关团体标准,推动相关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制修订;培育一批专业化食品饮料绿色低碳转型服务商,提供一系列适应饮料行业特点的绿色低碳解决方案;推动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建立饮料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大面积开展绿色低碳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力争建立一批绿色低碳职业技能培训和等级评价基地,向企业持续输送绿色低碳专业技术人才与高技能人才;试点碳足迹、碳标识认证体系,推动绿色产品成为饮料市场主流。
三、重点任务方向
3.1 问题困难
目前,困扰饮料行业绿色转型升级的难点痛点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3.1.1 缺乏理解认识
除少部分绿色低碳转型先行企业外,饮料行业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仍对于绿色低碳转型缺乏深刻认识,对相关概念(如:碳盘查、碳足迹等)仍缺乏透彻理解;较难从社会发展趋势和公司发展战略的高度上形成充分认识,没有规划和实施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内生动力,导致转型发展进度缓慢。
3.1.2 缺乏标准引领
现有绿色发展(包括低碳减排)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团体标准,大多适用于高耗能、高污染(如:电力、钢铁、数据中心等)“两高”领域;而缺乏适应饮料行业产品特色、工艺特点、设备特性的绿色工厂与绿色产品评价、碳排放与碳足迹核算等关键标准,引领和规范饮料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系列标准尚待完善。
3.1.3 缺乏解决方案
目前,绿色低碳转型服务商及其解决方案多来自“两高”领域,缺乏适用于食品行业(尤其是饮料行业)的解决方案;导致饮料行业企业在解决方案应用过程中“摸石头过河”,严重影响绿色低碳转型实施成效,影响企业转型信心。
3.1.4 缺乏人才储备
工业领域绿色发展人才不仅要懂政策、法规、标准,还要懂设备设施、工艺流程,更要懂企业管理。但实际上不仅饮料行业企业严重缺乏绿色发展人才储备,而且相关服务商也少有具备相应能力的服务团队。
3.2 主要措施
根据饮料行业特点与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现状,针对转型的痛点难点问题,应采取以下六个方面的措施推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3.2.1 强化理解认知
加强对《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等党和国家有关绿色发展、碳达峰碳中和方针政策、规划纲要的宣贯,组织制定和实施饮料行业绿色发展专项规划。鼓励行业协会等通过组织峰会、论坛、研修班等方式,开展饮料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专项宣讲、培训、研学,为企业培养绿色低碳转型“内部讲师”,引领行业推进绿色低碳转型;鼓励大专院校组织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绿色低碳有关的学习进修,培育绿色发展思维、增强低碳减排意识,提高其对绿色发展的驾驭能力。
3.2.2 标准研制和应用
推进深入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行动计划(2024—2025年)》《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等,持续完善绿色发展标准体系,加快标准研制与供给;重点推动企业碳排放与产品碳足迹核算、碳减排与碳清除、能耗限额与用水定额、绿色工厂与绿色产品评价等绿色低碳转型关键急需标准的制修订,持续完善相关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体系;支持和鼓励行业协会组织产业链上下游联合牵头制定和应用绿色低碳转型系列团体标准,并推动相关团体标准逐步转化为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有序推进饮料行业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建设;持续深入开展有关标准应用试点,鼓励帮助企业实施绿色低碳标准,逐步扩大标准应用领域和范围。推进核心技术与关键产品研发成果标准化,适度超前研制相关标准,以标准引领行业转型发展。
3.2.3 服务供给能力提升
大力扶持食品饮料领域绿色低碳转型专业化服务商业务发展,鼓励和推动其他领域转型服务商向食品饮料领域进军,推动研发和应用适合饮料行业企业的解决方案[9]。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服务产业链融合,鼓励绿色低碳软件研发服务商、绿色低碳设备设施供应商与绿色低碳技术服务商组成联合体,为饮料行业企业提供“一站式”、全覆盖的绿色低碳转型解决方案,提升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效率、降低转型成本、避免投资浪费。
3.2.4 典型案例培育与改造示范
推进绿色工厂(绿色矿山)建设,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服务供给与服务商能力提升;选拔和支持细分行业代表性饮料行业企业深入实践绿色低碳转型,培育、打造和宣传一批绿色低碳转型示范项目、典型案例和“领跑者”;以先进引领后进,引导更多行业企业开展绿色低碳转型工作。
鼓励和扶持饮料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标杆企业将建设成果与应用经验的商业化开发,以自有专业技术团队或通过与转型服务商合作,运用市场化机制向其他企业推广绿色低碳转型服务产品。
3.2.5 绿色发展人才培养
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技工院校与培训机构对于绿色低碳转型相关职业(工种),分职业、分方向、分等级实施基地化组织、规范化培训、社会化评价、项目化管理。深入贯彻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实施方案》,重点开展绿色环保人才培育项目,鼓励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加大绿色低碳转型相关课程供给。
鼓励行业协会、技工院校与培训机构深入企业调研,支持企业与院校共建一批联合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发展订单制、现代学徒制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企业具体需求提供绿色低碳转型个性化技能人才培训服务。
3.2.6 绿色产品供给
推动饮料企业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探索产品碳标识认证,倡导饮料包装“双易设计”(易回收、易再生)与梯级回收,采购可持续农产品原料、使用清洁能源、采用高能效冷链、运行新能源物流车辆,提高饮料产品“含绿量”、加大绿色产品供给。
四、关键技术、装备与场景
4.1 关键技术
4.1.1 饮料低碳制造
攻关饮料低碳制造技术,全面识别温室气体(GHG)排放源、积极采用绿色能源等替代技术,减少制造环节的GHG排放与转移。
4.1.2 PET 瓶盖
攻关PET饮料瓶盖制造技术,满足密封性能要求,替代现有PE与PP瓶盖,提高饮料包装的可回收性能,降低回收成本。
4.1.3 高阻隔性PET瓶
攻关高阻隔性PET瓶技术,在不影响回收性能的前提下实现高阻隔性,降低PET用量,减少饮料碳足迹。
4.2 关键装备
4.2.1 饮料工厂智能化绿色能源系统
将光伏、风电与热泵、热回收、储能与智能化软件等技术进行集成,针对饮料企业绿色能源需求,进行个性化系统配置,实现智能化能源管理,提高绿色能源比重、降低能耗水耗。
4.2.2 高性能吹(贴)灌旋一体设备
研发应用90000BPH 以上高性能吹贴灌旋一体设备,提高设备运转稳定性、延长平均无故障周期,降低饮料生产能耗、水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研发应用54000BPH以上干法无菌吹灌旋一体设备,提高设备运转稳定性、延长平均无故障周期与无菌环境保持周期,降低无菌线水耗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
4.2.3 智能化立体仓储物流系统
使用标准化的立体货架、托盘、货箱与条码(二维码)、RFID标签,通过仓储管理系统(WMS)与仓储控制系统(WCS)对新能源轨道穿梭车(RGV)、物料搬运车(AGV)、堆垛机、穿梭板、输送机、分配车、升降机等进行智能控制;实现对产品的入库、检验、生产、仓储、物流等环节的自动数据标识与采集跟踪,提高作业效率、空间利用率,节省土地并降低仓储物流过程碳排放。
4.3 应用场景
4.3.1 饮料废水综合利用
饮料废水经处理后,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GB/T 18920—2020)、《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 18921—2019)、《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农田灌溉用水水质》(GB 20922—2007)、《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绿地灌溉水质》(GB/T 25499—2010)等污水再生利用标准要求,并用于农田及绿地灌溉、景观用水、城市杂用水(车辆冲洗、道路清扫、消防、建筑施工等);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降低用水定额。
4.3.2 饮料包装“双易设计”
饮料包装采用“4R1D设计原则[减量(Reduce)、再利用(Reuse)、循环再生(Recycle)、回收(Recovery):可降解(Degradable)],”如:无标瓶、轻量瓶、透明标签等,降低回收再利用过程中的工艺处理难度、提高回收率,降低回收过程产生的污染物与废弃物排放。
4.3.3 同源二氧化碳利用
对于矿泉水等开采自地下的水源所伴生的同源二氧化碳进行收集并充入饮料中,减少工业生产来源二氧化碳的使用与排放。
五、碳达峰形势及趋势分析
据统计数据,我国饮料行业的碳排放量约占全国总量的0.12%,属于排放总量较小的行业。据亿欧智库的统计,饮料行业中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包装、生产及原材料收获环节,其中包装环节碳排放量占比最大,达42%;生产存储环节的碳排放量占比21%,作物种植环节的碳排放量占比14%。而据雀巢、康师傅、百事等饮料企业的核算,饮料生产企业直接和间接的温室气体排放(范围一、范围二)仅占排放总量5%~13%,绝大部分温室气体排放来自产业链上下游(范围三)。
饮料行业积极推进碳达峰行动,部分企业已推出“零碳”饮料并已建成“零碳”工厂,头部企业多已尝试开展碳排放、碳足迹核算工作,部分企业已提出碳目标[19]。但行业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尚未进行碳排放与碳足迹核算,对于自身碳排放情况尚无清晰认识、尚未采取低碳减排措施,未制定和实施碳达峰措施规划。
随着《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等的陆续发布和实施,饮料行业已愈发重视碳达峰目标;随着前述绿色发展措施的落地实施,“十五五”期间饮料行业将迎来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时期,行业转型步伐将明显加快、转型覆盖面将显著增大,行业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增幅将放缓直至达峰。(作者:张明,程毅)